×
开馆时间:夏季: 08:30-17:00 冬季: 08:30-16:30

四平市图书馆

菜单

上海图书馆馆藏3万余种家谱助你寻根

发布时间:2016-03-17 浏览量:


        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的30卷《上海图书馆藏珍稀家谱丛刊》(第一辑)3月7日在上海图书馆首发。第一辑以名人和世家望族家谱为主,收录了徐阶、董其昌、陈洪绶、毛奇龄、华蘅芳等5种名人家谱和无锡秦氏(秦观)家谱。这些名人和世家望族家谱,不仅载有名人本人不见于其他文献的生平资料,可补正史、方志之不逮,且家谱中大量其他记载,提供了名人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等珍贵史料。未来,《上海图书馆藏珍稀家谱丛刊》还将陆续分辑出版。

   家谱是每个家族的百科全书和记忆档案,总和起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记忆档案。目前,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有3万余种、30余万册,共计近400个姓氏,收藏的家谱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

   采集家谱也是蛮拼的

   上海图书馆何以聚集如此大量的家谱宝贝?这要说到第一个人----顾廷龙。顾廷龙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叔叔。上世纪30年代末,他与朋友创办合众图书馆,专事保存亲朋好友的藏书,以不至流散,其中就包括对家谱的收藏。但真正大规模收藏家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8年,前身为合众图书馆的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合并,顾廷龙担任馆长。从这之后,上海图书馆开始大量收集包括家谱在内的古籍文献。

   2000年,上海图书馆曾编辑出版《上图馆藏家谱提要》,收录家谱11730种,这些家谱大部分是顾廷龙等老一辈上海图书馆人收集而来的。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介绍,上海图书馆对民国以前古旧家谱的采集从未停止,仅去年就收集家谱759种、6835册,采集也是蛮拼的。家谱是越收越少,目前可以找到的多数已在民国以后,采集古旧家谱也许还有三五年机会。

   经过近20年努力,目前上海图书馆馆藏3万余种家谱,已比顾廷龙时代的11730种翻了一番。

   上万册家谱从造纸厂救出

   以顾廷龙为代表的老一辈做的是收集、归藏工作,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当时对于古籍文献的保存十分艰辛。以王鹤鸣为代表的继任者则主要进行整理、研究工作,对家谱进行详尽编目,推出了《中国家谱总目》《中国家谱资料选编》《中国家谱通论》《中国祠堂通论》等研究成果。

   目前已退休在家的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仍在从事家谱研究。他回忆,在过去历次运动中,家谱命途多舛,上海图书馆所藏家谱原件,有近万册是从造纸厂中抢救出来的。最早看到的情形确实非常令人痛心。很多家谱被丢弃时已经损毁严重,有的则布满灰尘蛛丝,辨不清本来面目。

   王鹤鸣记得,1996年1月,上海图书馆专门召开历史文献抢救动员大会,至今整整20年。当时成立的古籍修补小组一直在运作,修补过的图书多达数万册。

   开放服务让家谱增值

   目前,上海图书馆对于家谱的研究、利用进入第三个阶段----服务和增值,让家谱中有益的内涵通过不断开放服务,在新时代生发新价值。

   1996年,上海图书馆开放全国首家家谱阅览室。来上海图书馆翻查家谱问祖寻根,每年都会发生很多感人故事。有人因为找到家谱在走廊激动地大喊大叫,馆方专门开了空置房间,让他们平静情绪。有人找到家谱后,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泪水直流。

   光在馆内开放资源不够,数字家谱资源的开发开放也在不断推进。2003年,上海图书馆家谱数据库上线;去年,上海图书馆又精选500种家谱率先向互联网开放,并开发完成了家谱知识库原型系统,以时间轴地图等可视化方式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可交互的数据展示。今年,上海图书馆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率先推出基于关联数据开放的数字人文服务----华人家谱总目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预计到2016年4月28日世界读书日之际,将有2000至5000种家谱通过互联网开放。

   上海图书馆东馆项目已正式立项,东馆将设立中华家谱中心(暂名),这将是上海图书馆家谱收藏、研究、开放新的开始。建立、完善全球华人家谱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服务中心,是上海图书馆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周德明说。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查看手机端

×
公众号
联系我们
0434-6072504
领导信箱
930272474@qq.com
×

您的满意我们努力的追求

0434-607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