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馆时间:夏季: 08:30-17:00 冬季: 08:30-16:30

四平市图书馆

菜单

时间:2014年7月31日    来源:上海市图书馆学会    作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雨

    ■受访人:吴建中(上海图书馆馆长) □采访人:夜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7月初,第七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在上海图书馆举办。这一国际学术盛会吸引了包括国际图联主席西尼卡西皮莱、国际图联前主席英格丽德帕伦特等多位世界性的专家在大会作报告,来自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逾400位代表出席。论坛围绕馆界转型展开大讨论,并在空间再造和数字阅读这两个话题上达成共识。对此,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专访了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请他评价这一盛会给馆届带来的头脑激荡,并为当下馆界如何直面转型提出建议。

  □今年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的主题是转型时代的图书馆:新空间新服务新体验,和历届主题相比,您如何解读今年的主题?

  ■2002年举办首届国际图书馆论坛时,我们确定了知识导航与图书馆服务的主题,以后的五届基本都沿用了这个格式,既要把图书馆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又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讨论城市生活与图书馆的关系,2012年智慧城市兴起的时候讨论智慧城市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本届论坛聚焦转型,而且要突出新空间、新服务和新体验,所以选了现在这个主题。

  本届论坛主题之所以突出转型和新空间,是因为从本世纪初开始国际图书馆界都在重新思考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问题。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是否需要实体图书馆等问题存在很多疑问和误解。因此,空间再造是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一个主题。欧美图书馆界有不少成功经验,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IdeaStore)和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图书馆十号(Library10)都是空间再造方面的一些最佳实践,其共同点在于将传统的阅览室改造成市民知识共享的学习空间。上海图书馆从2009年建立新技术体验空间以后,相继设立了创新空间、产业图书馆等主题型学习空间。但既然是一种探索,在转型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一开始来创新空间的读者不多,馆员也不太适应新的服务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创新空间逐步形成了一种适应变化的运作模式,馆员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本届论坛主题聚焦转型和空间,也希望借此机会向国内外同行请教,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除了讨论主题很新之外,我看到400位参会代表中有70位境外代表,国际图联现任主席西皮莱女士和卸任主席帕伦特与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一起作了主旨演讲,规格也很高。请问,此次论坛达成了怎样的共识?它又靠什么来营造国际影响力?

  ■本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是所有七届论坛中层次最高的,从主题来说,这次论坛围绕转型展开,聚焦图书情报界面临并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国际图联的两位领导利用主旨演讲的机会向与会代表传递了代表全球图书馆界主流意见的信息,即图书馆要改变以图书借阅为主体的传统阅览室模式,成为知识交流的学习空间;图书馆馆员要拥抱新技术,推进数字阅读,开发数字保存技术,在数字化时代继续扮演信息中介者的角色。本届论坛在空间再造和数字阅读这两个国际热点话题上基本形成了共识。看一个国际论坛成功与否,不仅仅看其规模和层次,更重要的是看研讨内容的深度和高度,及其对业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本届论坛是一届成功的国际学术盛会。

  □您对此次论坛有个评价是,过去很多论坛是为了交朋友、聚人气,现在更重视头脑激荡和知识交流,您还特别用《要么乘风破浪,要么被打在沙滩上》作标题,这也是您的最大感受吗?对于如何和向哪里转型,馆界已经有共识了吗?

  ■是的,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而图书馆这一职业本身也是比较保守的,所以既要有改革的勇气,又要有创新的实践,这就需要相互之间切磋交流,深入讨论甚至争论,论坛是最合适的形式。本届论坛层次高、起点高,这么多领导和专家参与,比较容易形成共识。应该说这次在空间再造和数字阅读这两方面的认识上,大家的看法都是比较一致的。

  □中国上一次举办国际图联大会还是在1996年。有没有计划让图联大会在上海举办?中国图书馆界该如何在世界上加强影响力呢?

  ■1996年国际图联北京大会不仅向国际图书馆界展示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而且也介绍了国内蓬勃发展的图书馆事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8年里,平均每3.7天一个图书馆的新建/重建的速度给国际同行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国不仅已经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而且一批高度现代化的图书馆相继建成开放,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已经不亚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图书馆,超过10万平方米规模的湖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更是跻身世界特大型图书馆行列。中国再次举办国际图联大会的条件已经成熟。至于在哪一个城市举办,这是国家层面需要思考的问题。

  但我觉得无论在哪里举办,对举办城市来说都是一次重大考验,也就是说,不仅要看这个城市的图书馆如何,还要看图书馆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如何,以及图书馆在知识城市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是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查看手机端

×
公众号
联系我们
0434-6072504
领导信箱
930272474@qq.com
×

您的满意我们努力的追求

0434-607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