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1月8日 来源: 证券时报网(深圳)
【广深今谈】阅读本是极为私人的事情,是否需要以城之名来彰显?真正的读书人不需要,但是获取政绩者需要。
酝酿多时,广州计划于2014年正式实施图书馆之城规划。此城将会展现怎样的面貌?即将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广州市图书馆条例(草案)》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据媒体报道,至2020年广州计划投入20亿元建城。
广州是否需要图书馆之城这个名头,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阅读本是极为私人的事情,是否需要以城之名来彰显?真正的读书人完全不需要,但是获取政绩者需要。因此,我可以断言,2020年,广州肯定可以建成图书馆之城,甚至会提前建成。只是这城中是否真的充盈书香,市民的读书热情是否真的大大提升,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结论是,广州固然可以而且应该在图书馆建设方面、阅读推广方面多些动作,但是不要一开头就摆出一副要建某某城的姿态,这种姿态其实很容易让人产生丰富联想。
从2014年至2020年广州计划投入20亿元建图书馆之城,对于广州这种一年卖地762亿元(2013年数据)的土豪城市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不过,即使是一碟小菜,其实执行过程中还是需要透明公开的程序,预算到位、专款专用自不待言,采购环节也需要更多征询民意,科学决策。这就需要在数据分析方面多下些功夫,图书大数据库的建立、联动需要加速,而且一些环节亟待公开,这里面存在一些可能的暗箱操作空间。如何把这些暗箱操作的空间完全挤压掉也将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另外,从2014年起至2020年跨越的时段较长,在解决了预算监督和技术性问题(比如采购环节的开放透明)的前提下,20亿元这个数字是否需要动态变化?这个里面要充分考虑技术升级的冲击、通胀因素,20亿是足够多,还是不够?因此,个人意见是不要具体提这个数字,一方面避免可能的突击花钱,另一方面也留下足够灵活机动的空间:该减就减,该加就加。我这个建议估计又是政绩追求者不欢迎的,因为名头大(比如某某城)和具体量化的数字才是最容易博人眼球的,而且总结起来更加理直气壮。
图书馆之城到底需要多少图书馆?草案提出,常住人口达到10万以上的镇,应当设立独立运作的公共图书馆。除了数量要求,条例草案还对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和座椅数量做了规定。其实,决策者应该调查一下,多少人真的是因为图书馆太远或者太少而不去图书馆的。中山大学课题组的调查显示:近六成半被访者没有去过广州市的公共图书馆。当中七成人表示,因为没有时间和图书馆离家太远。45.14%的人认为,找书、借还书过程太麻烦,44.4%的人觉得不去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阅读需求。看看,即使有了图书馆,没时间、嫌麻烦和认为根本不去图书馆也照样可以读书的人占了相当的比例。换言之,即使广州投了20亿建图书馆之城,但最终或许发现效果一般(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某些图书馆会不会和鄂尔多斯的鬼城一样,变成鬼馆?纳税人的钱要是打了水漂,谁来负责?
再进一步说,在一个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领导们也该把自己的决策系统升级一下,鼓励大家读书,不一定是要多建图书馆。在电子书动辄一两元钱的时代,在免费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在电商无底线打折抢市场的今天,在盗版横行的街头(这个当然不值得鼓励),读书的需求和欲望从未泯灭。读书的渠道是更便捷更经济了,图书馆这种读书空间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它的扩张并不一定是必须的。
规划赶不上变化,以今时今日的思考维度来预测未来多年的图书馆业态并积极投资建设,变数太多,风险大于收益。我建议有关部门踏踏实实坐下来,摒弃追求假大空的虚名,认真做调研,每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探索大学图书馆更多向社会人士开放,比如在外来工聚集的社区就外来工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建设一些流动图书馆。
广州是否是图书馆之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共资源是否能够在市民读书这个问题上提供真实有效的支持,而且最好能秉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准则,如此,则善莫大焉。 (作者系广州政经评论人士)